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与探索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关注作业问题的实质,绝不是对学习时间长短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习实效研究的新视角。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带有应试教育味的课内外作业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数学背景缺乏儿童化、生活化,致使学生没有了完成作业的动机或愿望。对中小学来说,作业尤其是课外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2007 年以来,我们对全镇部分学校的学生做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放 200份调查表,调查发现, 在近两百份的问卷中,占 85%的学生表示对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不满,写作业的时间多在 2 小时之内,没有作业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谈到作业内容,我们也惊奇地发现,70%以上的问卷上清晰地写着作业脱离生活实际,主要表现为:一是全由老师布置、批改、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二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统一作业内容;三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的书面抄写作业多。这样,传统的作业,脱离了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作业效率可想而知。鉴于此,依据新课程理念,我们提出了“如何解决小学生被动应付作业问题的研究”。这一问题于 2008 年 10 月被定为省教科所立项为重点科研课题。我们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验,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改进学生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与评价的具体策略。二、研究问题应注意的原则作业是学习活动中的任务设计,是基于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作业改革与研究首先要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策略,我们提出应注意以下原则:⑴ 方向性原则:即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张扬。⑵ 整体性原则:即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把握被动应付作业的学生的各种类型及成因在整体当中的相互关系。⑶ 科学性原则:即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⑷ 实效性原则:即在研究出如何解决小学生被动应付作业的一般规律后,通过实验摸索出因人而宜的教育对策,以有效地指导转化“被动应付”问题,取得实质性的效果。⑸ 合作原则。这里的合作既包括学生的合作,也包括师生的合作。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合作学习,并且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改革教学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