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动点问题动点问题探究播州区泮水中学 谭洪康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概念: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2、性质:(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3、掌握分析动点问题的方法,化动为静;4、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动点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解决动点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规范书写,提高得分点.教学难点:在动点问题中“怎样化动为静”,“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三、教学内容: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等腰三角形动点问题图形中的点、线、面的运动,构成了数学中的一个新问题----动态问题。在解这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不要被“动”所迷惑,而是要在“动”中求“静”,化“动”为“静”,抓住它运动中的某一瞬间,寻找确定的关系式,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一)、一个动点:图形中一个动点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问题例 1: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 中 AB=7cm,BC=4cm,A=30°∠,点 P 从点 A 沿 AB 边向点 B运动,速度为 1cm/s。若设运动时间为 t(s),连接 PC,当 t 为何值时,ΔPBC 为等腰三角形?提示:如图,连接 PC以 BP、BC 边为等腰 ΔPBC 的腰CDBAPPB=BC ∴即 7-t=4即:t=3 所以当 t=3s 时, ΔPBC 为等腰三角形归纳:1、定图形;2、表线段;3、列方程;4、解问题注意:分情况考虑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B=7cm,BC=4cm,A=30°∠,点 P 从点 A 沿射线 AB 运动,速度仍是 1cm/s。设运动时间为 t(s),连接 PC,当 t 为何值时,ΔPBC 为等腰三角形?1、如图已知 ABCD中,AB=7cm,BC=4cm,∠A=30°CDBA(2)若点 P 从点 A 沿射线 AB 运动,速度仍是 1cm/s。当 t 为何值时,△PBC 为等腰三角形?规范书写,提高得分点解 : 如 图 ( 1 ) 当 以 B 为 顶 点 时 , BP=BC , 连 接 PC , 以 BP 、 BC 边 为 腰 CDBAP PB=BC=4∴, 7-t=4 即:t=3所以当 t=3S 时, ΔPBC 为等腰三角形如图(2)以点 B 为顶点,连接 PC,以 BP、BC 边为腰CDBAP PB=BC=4∴,AP=AB+BP=7+4=11, 即 t=11 (S)所以当 t=11S 时, ΔPBC 为等腰三角形如图(3)以点P为顶点时,PB=PCCABDP连接 PC,以 BP、PC 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