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因此,在教学法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初中历史课尤其如此。因为,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不存在于今天,给予人以陌生感;而学生年龄又小,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或抽象地理论灌输,或者单纯画几条杠杠,写几句结论,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烦腻情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完成历史学习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地选择材料,设计导语。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这一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我们知道 1997 年 7 月 1 日,我国全国欢庆,这是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终于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香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英国是哪一年侵占香港的?是如何进一步步侵占香港的?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如我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利用多媒体把《时局图》充分展示出来:一条红肠代表德国流到了山东,一只黑熊代表俄国吼叫着占据了长城以北和新疆,一只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