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堪称说明文的典范之作,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再沿用着重分析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老方法,因为学生学习之后,虽能掌握要点,但对苏州园林留下的印象不深,苏州园林精致典范的艺术之美也无法领略到。鉴于此,本文教学设计就应既能让学生了解基本内容,又能在品析语言中深入欣赏园林之美;既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应丰富学生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教师应有“文字、文章、文化”三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三方面兼顾。本文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说明文,但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充满情趣,是引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好范本。语言是文章的灵魂。学习一篇文章,注重语言的咀嚼品味,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感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方能体现语文课的价值。教学一篇课文,应有文章的整体意识,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既可长文短教,又可避免肢解文本。像《苏州园林》这样的文章,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切不可忽视。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收获,使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应该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追求是: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案例,即每一堂课,都应该让学生学会点什么,哪怕只有一点。 鉴于以上认识,本文的教学分三个环节步步深入: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在本教案设计中,抓住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图画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怎样体现图画之美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我国的园林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侧重抓关键词句,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准确精妙之处。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默读、朗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等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