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方法五六年级业务学习笔记 龚艳茹 叶圣陶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语文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对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预习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为此,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每学一篇新课文时,都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一、查问求助。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另外,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还要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查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二、读通课文。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还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做点什么。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能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第二步为有感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