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几何 第二册 第三章第四单元 等腰三角形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单元将研究等腰三角形.在教学时,应从小学已有的知识引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性质,然后给出证明,由证明过程得出两个重要推论,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灵活地运用它们,应通过例,习题的练习,非常熟练地进行下面的推理:如图,在△ABC 中, (1)AB = AC∠B = ∠C;(2) AB = AC,∠1 = ∠2 AD⊥BC,BD = DC;(3) AB = AC,BD = DCAD⊥BC,∠1 = ∠2;(4)AB = AC,AD⊥BC BD = DC,∠1 = ∠2.在例,习题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试添辅助线,从实践中取得经验,掌握添辅助线的规律.寻求最简捷的思路.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可让学生先叙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其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使学生积极参与,从实践中学习,对其判定理更加信服.再进一步得出推论.通过例、习题教学,巩固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例 4,例 5 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通过这两个例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能根据条件正确地选择性质定理或判定定理,能综合运用这些定理证明问题.教学证明题,由于题目复杂程度提高,可以教学生画思路图,从未知入手进行分析,然后再用相反的方向写出证明.本单元文字题较多,学生对已知,求证写不好,最常见的毛病是条件写得不全或不明确,教学中要注意帮他们纠正.课堂上,例题的已知,求证最好先让学生写,然后进行证明.在证明过程中,他们自己会发现已知,求证中写得不对或不好的地方,这时再纠正,效果会更好些.通过复习线段垂直平分线定义引入新课,进而研究它们性质.着重在教学中指出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并结合图形说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一些点的集合,这些点都满足“和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同时说明,这条线上包含了满足条件的所有点,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些基础.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在教学中要结合实例把它们概念讲清楚,要求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能识别轴对称图形,会画一些简单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多画图,课后也要求学生多练习点对称图形,通过画(剪)的实践,增加趣味及美的感受.【指点迷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它们是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依据,是本单元也是本章重点之一.要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