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提倡适度消费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要求:了解消费与收入、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关系;知道影响生活质量的要素;理解适度消费的重要性;明确提倡艰苦朴素的必要性。2.过程和方法要求: 通过阅读与讨论,能够列举学生和家长中间常见的违反适度消费的现象。懂得如何提高生活质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体验适度消费的积极意义,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适度消费的“适度”;影响生活质量的几个因素。2.教学难点: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理解。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案例分析四、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对于消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还存在不合理消费的现象,对于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也不能全面看待,因此,教学的难度不大,实用性较强。五、课堂准备教师:备课、制作课件学生:调查、搜集身边的人不符合适度消费的例子六、课时安排2 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讨论“都市新贵族”的现象(二)、讲授新课师:是不是所有的收入都可以随意支配的呢? 1、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板书)问:如何计算个人可支配收入呢?下图表为李某月工资单的一部分(单位:元)(1)计算公式:个人总收入—(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2)使用方向: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3)决定或影响家庭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因素A、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B、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预期未来收入提高时,在当期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在预期未来收入减少时,则在当期减少消费,增加储蓄。C、除此之外,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诸多因素,也会对人们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发生影响。进一步解释“借贷消费”思考讨论:“两位老太太的对话”2、适度消费与生活质量(板书) 资料导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生产发展,GDP 逐年增长,人们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有了明显变化。如,服装衣着、食品营养、住房环境、交通工具、旅游健身等方面的具体事例。组织学生举例,如上海市政府每年增加劳动就业岗位、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收入等,从中引导学生发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A、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B、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案例导入:去年3月,一名记者在采访上海华东政法学院部分学生时发现,有的学生背包里放着一部新款手机、数码照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