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是从 2003 年 3 月开始进行实验研究的。三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更好的、更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在全县六十多所小学中推广应用,进行深化研究。 一、序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心理学家预言:21 世纪,心理疾患将成为人类一大祸害。国内有关机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 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几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长,自杀、离家出走、犯罪等事件的频繁出现,心理教育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 只有摸清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动机: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立生之本,是人生发展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完善等方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技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艾森克尔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及有关论述。?? 三、研究目标 我校把本课题实验的总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内容具体为 1、学习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自已,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讲究学习方法、策略和成效,形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型人格。 2、生活适应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社交活动的兴趣,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学会表达,沟通和发泄情绪的适当方式,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形成亲和社会的参与型人格。 3、生活发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