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风格、成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毛泽东生前最喜“三李”的诗,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毛泽东称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礡,有脱俗气。”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诗是否合于毛主席的评价。……二.检查预习学生介绍李白生平、李白的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李白的成就等。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 学生自评朗读感受2.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点评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一) 题意诠释1、“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标题中的“吟”如何断句?一般读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按照这样的读法,好象应该是将“吟”理解为动词“吟唱”。但是,该诗的另一个标题却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没有使用“吟”字。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实际上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没有实实在在的意思,可以不翻译。为了正确理解和诵读,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免发生误读现象。“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天姥”如何理解? “天姥”为女性天神(或海神或山神),也写作“天姆”。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今人又在浙江新昌天姥山发现一高达 10 多米的独立巨石,形态极为象女神。(二)课文探究1、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