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文字(二)》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的演变过程,激发民族自豪感。2、操作目标: 体验各种不同的形态文字的造型美感,初步掌握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3、情感目标: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绘画制作的表现形式进行文字联想设计。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新奇的联想装饰一个或几个字。难点:如何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让文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课前准备:各种字的资料、绘画用具。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出示象形字。 师:“猜猜这是什么字?你为什么这么猜?”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3、小结:“这些文字就象画一样,和现实中的物象非常的相似,因此被称为象形字。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文字的时候,到了大自然和生活的启示,创造出了象形文字,它不同于英文的二十六个字母,是十分形象逼真地来表达文字意思的。国出土的最早的象形文字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处名叫殷墟的地方,在哪儿出土了大量的乌龟及兽类的骨头,这些甲骨上面刻着古人遗留的象形文字,也因此,象形字又被称为甲骨文。”4、师:“如今的文字在经过几千年的演化之后,已经变得更加抽象简练了。”5、出示一组汉字和一组变体字:刀,电,火,豆。师:“你更喜欢哪一组?为什么?”6、学生自由发言。7、小结:“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回古人,将文字进行变化,变成有趣、好玩的变体美术字,一起来学习。”——讲授新课。(一)方法一:象形。1、 出示“花”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2、出示范作。“你最喜欢哪一个字?说说理由。”3、小结:“这些花字有的是局部变化,有的是整体变化,但无论怎样改变,都和花有联系。象这种根据字的形象进行联想的方法叫做象形。这类变体字相比之下较为多见。”4、板书:象形。5、欣赏作品:鸟、菊、油、果、笔、雨伞。(二)方法二:会意。1、出示变体字“秋”。“这是什么字?你发现什么变化了吗?说说它好在哪里?”2、小结:“蟋蟀、莲藕、菊花,这些都是秋天特有的事物,这样变化使得这个秋字更加的秋意盎然。”3、出示变体字“甜”。“这个甜字又有什么变化呢?好在哪里?”4、小结:“舌头感到甘味即为甜,把甘的中间一横换成一只苹果,苹果是甜甜的,这样使得甜字更加形象。”5、总结:“像这样根据文字的意思来进行联想的方法叫做会意。”6、欣赏作品:折、走、断、斜、福。(三)总结。1、师:“无论是象形还是会意,在将文字进行联想变形的时候都要注意,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符合。”2、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