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解题习惯决胜高考———从高考答题说起长沙市第一中学 苏武军一、引言许多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反映:学习物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物理课程总目标:“……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选自《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如何让学生既听得懂、看得会,又做得对,也就是具备利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物理教师关注的话题。不容置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是提高这一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本文旨在整理学生高考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归纳物理教学中在培养解题习惯方面存在的现状,总结自己多年来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工作。二、 高考答题,习惯是金笔者和众多评卷教师一样,在高考评卷中,对学生由于解题习惯的原因导致失分的现象深感痛心。现以 2004 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卷第 25 题为例:柴油打桩机的重锤由气缸,活塞等若干部件组成,气缸与活塞问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在重锤与桩碰撞的过程中,通过压缩使混合物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而使桩向下运动,锤向上运动。现把柴油打桩机和打桩过程简化如下: 柴油打桩机重锤的质量为 m,锤在桩帽以上高度为 h 处(如图 1)从静止开始沿竖直轨道自由落下,打在质量为 M(包括桩帽)的钢筋混凝土桩子上。同时,柴油燃烧,产生猛烈推力,锤和桩分离,这一过程的时间极短。随后,桩在泥土中向下移动一距离 l。已知锤反跳后到达最高点时,锤与已停下的桩帽之间的距离也 为 h ( 如 图 2 ) 。 已 知 m =1.0×103kg , M =2.0×103kg,h=0.20m,重力加速度 g=10m/s2,混合物的质量不计。设桩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泥土对桩的作用力 F 是恒力,求此力的大小解答:锤自由下落,碰桩前速度 v1向下, ghv21 ①碰后,已知锤上升高度为(h-l),故刚碰后向上的速度为 ②设碰后桩的速度为 V,方向向下,由动量守恒,1 ③桩下降的过程中,根据功能关系, ④由①、②、③、④式得 ⑤代入数值,得 F=2.1×105N ⑥该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是集自由落体、竖直上抛、碰撞、功能关系等知识的一道物理学科内综合题,不偏不难,是一道常规题。此题共 20 分,按评分标准,大部分学生都应能得 16 分以上。可抽样统计结果表明远远低于此分数(平均4.36 分)。深入分析可知,学生不良解题习惯是失分原因之首。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