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目标:1. 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2. 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雷利对父亲的怀念,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3.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关注世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刻怀念,以及对和平的无比渴望。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战争图片、音乐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书信体的文章,从中认识了一个因为战争而失去爸爸的孩子——雷利,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雷利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呼声!二、 质疑探究1. 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2. 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3. 作者在为谁呼吁?三、 探究“呼声”1. 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要求: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爸爸的语句,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爸爸。2.情境创设:(1)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位才华横溢的父亲,一位爱恋家人的爸爸,雷利拥有这样的父亲该是多么骄傲。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头上,今天,爸爸终于回来了,蓝盔回来了,但谁能想到是用这种方式回来的,没有鲜花,没有拥抱,没有欢笑,有的只是这样的场面。(2)播放视频再现灵柩归来的情境。3.指导学生朗读,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4.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感受雷利痛失父亲的心情。5.自主探究,体会世界并不太平。(1)师:这一声声带泪的呼唤,这一声声浸满泪水的呐喊,有没有唤醒那些制造战争的恶魔?赶紧读一读课文,从哪里你读出了这个世界并不太平? (2)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和具体事例理解重点语句。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3)小组交流展示。6.课件播放战争图片,引导学生诵读“呼声”,体会深情。四、感悟呼声1.这不仅仅是雷利的呼声,更是世界人们共同的心愿。现在这里有一颗许愿树,让我们每一个人为和平许下一个小小心愿,写下你最想说的话。2.同学们交流展示。3.师总结升华。同学们,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使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让我们一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