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课 赤壁赋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 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轼: 1037 年~ 1101 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苏洵、苏辙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辙 王安石 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 词)黄庭坚 米芾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 作者的复杂思想: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 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苏轼书法 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问余平生功业,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 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 种文体,它从 先 秦 的一 种文体,它从 先 秦 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开描写。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东坡赤壁亦称赤鼻矶。位于黄冈市城西门外。宋代诗人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此地,有前、后《赤壁赋》和 《念奴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