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第 1 课时)教案 授课人:孙凤姣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2.能正确判断是否是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逻辑知识,以保证推理的合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2.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复习:命题的概念及命题的常见形式。 命题的概念:一般地,在数学中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命题的常见形式:“若 p,则 q”,我们把这种形式中的 p 的叫做命题的条件,q 叫做命题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命题概念的复习,重点强调条件与结论,为新课学习做必要的准备和铺垫.举例: (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 (2) 若 x>3, 则 x>5; “若 p,则 q”为真,可以将它表示为;“若 p,则 q”为假,可以将它表示为;【设计意图】命题有真有假,通过对真假两种情况的新的表述方式的引入,意在顺利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入“新知构建”的过程.1二:新知建构通过与学生互动,构造出“若 p,则 q”形式的命题,并使其为真命题,即:学生举例:(通过分析学生所举的例子,引入充分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命题“若 p,则 q” 为真命题,是指由 p 经过推理能推出 q,也就是说,如果 p 成立,那么 q 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 p 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 q 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 p 是 q 成立的充分条件.定义:如果命题“若 p,则 q”为真命题,即 p q,那么我们就说 p 是 q 的充分条件;q 是 p .【设计意图】学生举例子,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例 1:下列“若 p,则 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1)若 x=1 ,则 x2-4x+3=0; (2)若 f(x)=x,则 f(x)在上为增函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