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摘要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而引起身体功能及工作能力下降的一种现象。中医认为:运动性疲劳所表现的疲乏无力、精神不振与中医虚证类似。因此,中医在运用中药补剂预防和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已做过的大量工作。但是,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不宜单纯地使用补剂,而应视应用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调理和治疗。近来研究发现:运动性疲劳还与肝脏等脏府的功能变化及其分泌、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与细胞凋亡密切。虽然中医药对运动疲劳的解除和延缓效果是确切而明显的,也是较为安全的,中医药抗疲劳的前途是光明的,但研究的道路和方法却是艰苦的。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中医的辩治方法遣方用药,才能真正发挥其疗效。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工作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 中医 中药 抗运动性疲劳 应用1 运动性疲劳的慨念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而引起身体功能及工作能力暂时下降,但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1]。运动中和/或运动后,运动者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并很快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这是由于运动疲劳而导致的结果[2]。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自1880年莫索(Mosso)[3]研究疲劳开始,在100多年的研究中提出过各种有关疲劳的概念,其影响较大的是1935 年E.Simonson 的疲劳时存在的四个基本过程[4]:①代谢基质疲劳产物的积累(积累假说);②活动所需基质耗竭(衰竭学说); ③机质的生理化学状态改变;④调节和协调机能失调。由于这些变化在疲劳时的确是存在的,因此这一理论长期以来一直被用来阐述疲劳的机理。但是,由于该理论缺乏客观的评定指标,给疲劳的研究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此,在疲劳的研究中是各持己见,各有长短优孽。直到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才对疲劳的概念作出了统一的定义,既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5]。随着对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 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也有了更多的发现:1982 年爱德华兹(Edwards)提出了“肌肉疲劳的突变”学说[6]。他认为运动性疲劳是多因素的综合,疲劳是一个或同时几个因素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把运动时细胞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兴奋性和活动性的改变等综合起来,认为当这些因素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保护机体免于衰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