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子的变化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学生将从认识水分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使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像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的基础。在水分子运动的原理基础上分析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实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成了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过程,从而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现象引出氢气和氧气,为以后学习两者的性质作出铺垫。本节展示了两种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一种是文字表达式,另一种是分子结构模型表示法,这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化学反应表示方法,这两种表示方法虽然都不够科学,但是都能反应出化学变化的一些信息,在学生初学时,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化学反应,掌握这两种方法,可以为后面理解质量守定律,理解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渗透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思路。 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的实验事实中,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往往伴随能量的变化。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在物理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而且对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水除了能发生三态变化外,是否会发生其他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水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意识到。本节教学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为载体,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两个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对两个变化微观实质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变化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心得分子儿原子本身不发生变化,从而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三、教学设计思想: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微观粒子的机会比较少,对于这种微观而又抽象的离子难以想象,因而如何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接受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本节课的关键。1、利用模型的组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3、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