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课 故乡(第 2 课时)一、温故知新,与作者共希望1.教师:“我”此次回乡虽只停留数日,但那些触目惊心的现实,却让“我”感慨颇多,思绪烦乱。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思路。回故乡(伤感)——在故乡(悲哀)——离故乡(希望)2.学生齐读小说最后四段,思考:当“我”离开故乡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复杂心情呢?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怀着失望、迷惘、无奈,但更多的是希望。3.学生品读,探究问题: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体现在哪里呢?他的希望能够实现吗?学生 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归纳:(1)作者心中有新的生活,虽然还不明确,但肯定不是辛苦麻木、辛苦辗转、辛苦恣睢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这代表着作者生活的希望和方向。(2)作者在水生和宏儿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和闰土的影子,也看到了希望。因为他们还小,一定有能力、有希望过上幸福的日子。(3)作者的希望能够实现,因为他找到了通向希望的路,不是像闰土那样乞求神灵,而是勇敢地开拓进取。4.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感悟。二、熟读精思,与作者同呐 喊1.小说中共描绘了“三个故乡”,学生联系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承载着童年难忘的回忆……现实中的故乡是衰败的,乡景萧索,故人不再,“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被侵蚀的悲哀和无奈之中。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花好月圆,安居乐业,“我”憧憬在幸福快乐的新生活的蓝图之中。2.教师点拨:理想中的故乡藏着过去美好的影子,却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模糊了,充盈着“我”的脑海中的是一幅崭新的生活的蓝图,等待着后人去开创。3.学生探究: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乡仅仅是“我”的吗?还是谁的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不仅仅是“我”的故乡,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故乡,“故乡”只是当时中国的缩影,“闰土”也只是当时众多劳苦人民的缩影,在他们的身上呈现出了中国旧社会的怪态、病态。而拯救这种痼疾的良方就是找到新出路,创造新生活。4.这篇小说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学生结合文章和自己的所学知识,谈谈对“呐喊”一词的感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呐喊”的意思是“大声地呼喊”,是一种呼吁,一种号召,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声音。作者看到当时中国腐朽的现状,感到痛心,他想用文章来唤醒人们的良知,唤醒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唤醒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5.学生总结交流:本课的学习心得与收获。三、布置作业请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