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时如何控制运动量体育锻炼时,合理控制运动量是影响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活动量太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量太大,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每位体育锻炼爱好者在开始体育锻炼前就应学会监测运动量的方法。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监测运动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测运动时脉搏在体育锻炼时或体育锻炼后,立即测 10 秒钟的心率和脉搏,就一般体育锻炼者来说,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好不要超过 25 次∕10 秒。脉搏次数过快,主要是发展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这对一些专项运动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对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意义不大,而且运动量过大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即使是特殊需要,体育锻炼者运动时的心率也不要超过 30 次∕10 秒。 二、根据年龄控制运动量 年龄与体育锻炼中的运动量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运动能力逐渐下降,体育活动量也应随之减小。现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运用“200-年龄”的值作为体育锻炼者的最高心率数,即 30 岁的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其心率数不要超过 170 次∕分,而 70 岁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时的最高心率不要超过 130次∕分,这一公式已广泛应用到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锻炼之中。 三、根据第二天的“晨脉”调节运动量“晨脉”是指每天早晨清醒后(不起床)的脉搏数,一般无特殊情况,每个人的晨脉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体育锻炼后,第二天晨脉不变,说明身体状况良好或运动量合适;如果体育锻炼后,第二天的晨脉较以前增加 5 次∕分以上,说明前一天的活动量偏大,应适当调整运动量;如果长期晨脉增加,则表示近期活动量过大,应该减小运动量,或暂时停止体育锻炼,待晨脉恢复正常时,再进行体育锻炼;如果晨脉次数逐渐降低,说明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但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四、主管感觉体育锻炼与运动员的训练不同,其基本原则为:锻炼时要轻松自如,并有一种满足感,这也是锻炼者进行运动量监测的一项主观指标。如果锻炼后有一种适宜的疲劳感,而且对运动有浓厚的兴趣,则说明运动量适合机体的机能状况;如果运动时脸色苍白,出汗量异常增多,呼吸急促,感觉头晕、心闷,甚至想呕吐,则说明运动量过大;如果运动后的第二天出现下列现象中的 1 至 2 项,则表明运动负荷过大:1、感觉疲软无力,精神不振;2、不想参加原本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3、头痛、心痛、头晕、呕吐;4、失眠;5、食欲减退,容易口渴;6、运动时排汗量异常增加,而且出现夜间出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