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人类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言语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且神态和动作——副语言行为也是信息交流的载体。教学中的副语言行为是以口头语言为基础,配合口头语言活动进行的,它没有形成独立的语言系统,不能称为是一种语言,但是却具有重要的作用。副语言行为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的方式与手段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达到沟通目的。而教师副语言行为因素往往更能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且深深地影响到学生对其喜好的程度。副语言信息包括穿衣、举止、长相、面部表情、声调等因素。把握和运用副语言行为,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塑造鲜明、生动感人的教师形象,具有感召魅力的教师形象在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让教学能回归自然、充满灵气,闪耀智慧的火花。副语言行为不是从语言行为中派生出来的,它独立于语言系统之外。一套连续的副语言动作可以产生意义,作用于交际的另一方。其次,副语言行为要在特定语境下才能产生特定意义,因为同一个行为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语义。比如拍肩,在激励对方的情境下,动作会坚定有力,而在表达无能为力的状况下,动作发出者用力较轻,并伴有短暂的迟疑。再次,副语言行为具有群内因袭性并具有特定群体的文化特征。历史的变迁、国家所在维度的高低等诸多因素会影响非语言行为的使用。交际者所属的群体不同,使用手势语、体距语或目光语的方式也不一样。同一个群体使用基本相同的非语言行为系统。最后,副语言行为虽然可以独立于语言系统之外产生意义,但在交际中通常很少孤立存在,它和语言行为联系是紧密的、交互的或同时发生的。在语言行为和副语言行为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倾向于相信后者。教师的副语言行为,包括课堂上的抬眼、扬眉、举手、投足、点头、微笑等。常用的副语言形式主要有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仪表等。面部表情最能表达人的感情。一个人的快乐、悲哀、厌恶、愤怒、惊奇、兴趣、羞涩、蔑视、内疚等都能在面部表现出来。达尔文曾指出,面部表情是生活的需要昂起眉头是加强视力的最快办法;在恐惧时,眼睛和嘴巴张大,这是准备要对付可怕的事情。心理学研究表明,面部表情与生理反应呈一种负相关的关系,面部表情对情感不仅有调节作用,而且起着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课堂上,学生特别注意教师的面部表情,教师若带着萎靡的面孔上课,其情感极易迁移到学生意识中,学生情绪会随之低落,感到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