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的海》教材解读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这段话作为全文的起始句,以“独特的海上景观”总领全文内容,“独特”二字是全文写景的基调,也为读者进入文本确定了阅读的姿态。其实,如果在通读全文之后再回到首段,读者自然会发现,“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这句话已经在对比中凸显了作者的情感取向,另外,这句话还道出了“独特”的原因。要把握这样的深层语言秘密,必须是在把握整体之后才能以更高的姿态体会到的。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这段话给读者最突出的印象大概是“暴怒的狮子”这样的比拟,论者众多,叠床架屋,兹不赘述。这样的景观颇能吸引烟台的市民,一方水土一方人,烟台的人如此喜爱这壮观的景象,正是他们蓬勃精神的写照吧,所以作者是不无骄傲地展示了这样“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说实在的,冬天烟台的海给我的印象并不十分美好。我想大多数在南方生活的人面对这样的情景更多的会选择回避。我以蓝色标出的词语所体现出的词性色彩(不知有没有这个词,我的意思是词义之外所蕴含的色彩,不很准确),与凝重是不是很切合?有些能对得上,有些应该是牛头不对马嘴。我一直以为,以“凝重”一词作为涵盖全段的中心词,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凝重带给人的意象体验应该是一种静态的感觉,而“暴怒的狮子”这一意象,以及“气势汹汹”“掠”“掀”等词营造的是一种动感极强的语境,有点对不上。之所以有“凝重”之感完全是前一个词“深褐色”带来的。这样,作者在描述冬天烟台的海景观时,概括的特点及构建的语句之间似乎不能统一。春天,海水变得绿莹莹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