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中如何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校的根本使命是“育人”,“育人”的主阵地又是课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以知识为载体,具体、自然、有效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就德育研究德育,脱离教学的具体内容,空洞地向学生说教,或节外生枝、生拉硬扯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样,不仅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是“润物细无声”,水到渠成的事,而不是刻意为之。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更要讲求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和谐统一,把握准思想教育的渗透点,正确地进行品德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有机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如教学《观刈麦》,我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让学生感知诗的内容。并在学生阅读以后提出相应的问题;“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并说出理由。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一次阅读全诗,通过反复阅读,学生有的回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理由是:这几句诗写出了人民在酷热的天气条件下仍然不辞辛苦地割麦,体现出人民劳动的艰辛。有的学生说“右手秉余穗,左臂悬弊筐”,理由是:这两句诗写出了老妇人生活的艰辛,因为她提的箩筐都是破的。在学生对诗有了一些认识之后,我没有对学生所作的回答进行评论,而是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及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全诗。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到诗句中把握词语并进一步地分析诗句。这样学生既能从大局把握,又能从细节入手,较全面地掌握了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对先前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在反复阅读中,能让学生更贴近作者,更能让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思想得到升华。教育的真谛在于文化的熏陶,熏出来的是气质、是韵味、是人格。立德树人除文化熏陶外,还有生活熏陶。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德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要将德育置于生活之中,以生活教育学生。教育家的思想理论启示我们:“立德树人”的形式和方法可以从课堂走出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