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研究的调查报告 太阳城小学 杜丽荣小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学类型及特点探索具体的操作措施建立一种灵活、开放、积极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让学生人人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因此怎样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操作素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的有些现象令人担忧。 一、教师演示代替学生操作。 由于传统的教科书只提供毫无生气的形式结构又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素材更苦于找不到现在的人手一套的学具我们的教师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只有自己制作一些教具边讲解边演示。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把圆柱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时若没有学具学生是很难完成此项操作任务的就只能教师在课外准备好一套教具然后演示给学生看了。 二、为了操作而操作流于形式。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逐步认识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也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但由于观念尚未彻底改变教学中又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再由教师讲解算理、算法看着蛮热闹效果达不到学生纯粹是操作工操作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一般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后就直接给出“圆的周长是直经的 3 倍多一点”然后推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d 或 C2∏r。学生虽然动手了但得出规律时不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结果而学生也没有真正自主参与。 三、操作与观察、思维分离。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一般只注意操作的载体追求结果看不到数学的本质而教师也忽略操作中的引导往往把操作、观察、思维完全割裂开来使操作活动事倍功半。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棱的特征》时不能简单让学生摸一摸数一数得出长方体相对的棱长相等而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观察长方体几条棱的长短怎样然后提出问题 1、可分成几组每组有几根 2、同桌动手拆一拆分一分相互说出各自发现的秘密。这样在动手操作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在动手探究中也得到了发展。 四、操作与言语发展不同步。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爱动手摆弄学具经摸索找到了结果。但要让他们说说操作过程或相互交流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那就费劲了结结巴巴的用规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