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如何把握情境创设的契机 在小学语文公开教学当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合适的情景,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到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之中,深入的思考之中,合理的想象之中。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得到了升华,他们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也令人惊叹。这种教学无疑是高效的,省去了教师许多繁琐的语言,学生的收获也令人惊讶。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是支持学生的知识建构而不是灌输和训练知识的过程[1]。2011 版语文课标也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创设适当的情境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的最佳时机呢?笔者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摸索,谈谈自己几点浅显的看法。一、情境创设在动情处。当小学生拿到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时,只要他们认真阅读,肯定对课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情节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此时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恰当的情境便是深化学生情感体验的良好契机。2012 年 4 月,我在含山东关中心学校上互惠交流课时有过切身的体会。我的授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这是一篇感受爱和亲情的文章,课堂上老师要讲解的知识点并不多,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活中,真爱无处不在,真爱无痕。上课伊始,我充分给予学生感受文本的时间,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之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真爱的理解。由于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之后,所以很多学生有了想说的欲望。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并没有立刻让学生交流,而是悄悄地播放优美的《清晨》曲,用 PPT 展示课文插图和文字,让学生和我一起用情朗读父亲伏在母亲床沿边一段感人的场面。由于在这首动情的音乐和这段感人的文字的渲染下,学生一下子被这种真爱所感染,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如清晨露珠般纯净的氛围。接下来我又出示一组图片:“爱是一种感恩”、“父爱如山”、“大手握小手”、“弯曲的脊背”、“地震中母亲的胸膛”、“游子身上衣”等并配上优美的钢琴曲。随后又出示一首小诗(配乐是《感恩的心》)老师深情诵读:爱是什么?也许是同学的一个搀扶,也许是老师的一个眼神;也许是清晨淡淡的阳光,也许是递来的一杯热茶;也许是一份思念和牵挂,也许是一个温馨的微笑……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爱是爸爸弯曲的脊梁;爱是我们今天的相聚,是照亮彼此心中的阳光……在这样的气氛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