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水电“大跃进”中国的水电开发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推进。主张大力开发一方的主要论点,一是中国水电的开发程度还很低,需要大力开发;二是西南水电可以弥补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电力短缺,通过以水电替代大量的火力发电,还将有力促进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 然而,在西南地区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水电缺乏调节能力等固有的缺陷,对大江大河的过度开发,正在西南地区引发高耗能产业的膨胀;而建立在廉价水电基础上的高耗能产业,给当地的环境和社区带来了严重影响。 当前的水电开发规划将导致过度开发,而在水电电源区持续扩张高耗能产业,人为制造巨大的电力需求,正是要使过度开发规划在经济上变得合理。这一“面多了掺水,水多了加面”式的水电开发,将使国家在高污染、高消耗的扩张型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西南水电开发带动高耗能产业膨胀 很少有人会把水电开发和高耗能产业联系起来。“高耗能”产业涵盖铁合金、电解铝、钒钛、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工业硅、多晶硅、电解锰、锌冶炼等产业,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消耗能源,尤其是电力。今天,随着水电开发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嘉陵江、乌江、澜沧江、怒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等大江大河如火如荼地展开,高耗能产业也亦步亦趋地进入了这些流域,从川西、湘西、鄂西直至云南、广西、贵州的广大区域,水电开发激发高耗能产业发展的情形比比皆是。 西南地区选择高耗能产业来配合水电开发,并非政策失误或是规划不当,更不应该被简单归结为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为了解决水电丰枯期出力差别很大、电力电量“又多又少”的矛盾,同时也是为了应对水电供给和电力需求间的阶段性不吻合。 为追求更大效益,水电和高耗能产业开始走向联合,而合作的第一步是电力直供。1999年二滩电站即开始向川投电冶黄磷厂直供电力,成为直供最早的探索者之一。随着水电业的进一步扩张,水电企业开始直接投资高耗能产业,形成所谓的“电冶结合”,直至形成了像川投集团这样横跨水电与高耗能产业的巨型企业。 随着西南水电开发的主战场进一步向大江大河的上游推进,新的水电基地将进一步远离电力负荷中心。跨越千山万水将电力输送到东部地区的成本势必更高。而为了能保证西电的价格优势,东送电力的利润势必更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预见,未来西南地区希望通过高耗能产业消纳自身电力的冲动势必更为强烈。比如地处中缅边界的横断山脉腹地的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