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 叶 珊 一、 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 1.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实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从而构建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对实物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仅仅起到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有关植物生存方面的知识。 2.指导思想: 遵循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从而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二、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以后紧接着要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喜欢追根究底的认知特点。课本从根适于吸收水分的特点和水分进入的途径这两个方面介绍水分是如何进入植物体的。安排了两个观察与思考,要求通过学生观察根毛,思考大量根毛对根吸水的意义,从而掌握根适于吸收水分的特点。再通过学生观察“茎是如何把水分运输到每一片叶”的演示实验现象: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都有红色部分,得出结论:在茎的内部确确实实有运输水分的途径,就是茎的中间,变红的部分。最后再通过教师讲解木本植物幼茎的示意图,观察图中变红的部分,知道变红的部分有运输水分的导管。在教师讲解了导管结构以及植物体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里面都有导管以后,这时候学生就能很快的反应出:茎是通过导管把水运输到每一片叶的。 课本存在的问题:教材以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为主线安排各个知识点,但是木质部、韧皮部、形成层的概念是第一次出现,缺乏必要的引入过程。这样就会造成: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上述概念认知理解上的断层,另一方面将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最终导致这节课的知识前后不连贯,看上去很简单,却不太好处理。 本节地位和内容安排,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承上: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启下:《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a、学习重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b、学习难点 1、根毛对根吸水的意义。学生先观察根毛,知道每一条根上都有很多的根毛。然后思考根毛对根吸收水分有什么意义?通过实验法和讨论法得出:根毛使根的表面增大,也就增大了根与水接触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根吸收水分的效率,即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吸水量,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