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共同演绎生命化课堂在历史课的传统教育中历来重“预设”而轻“生成”,尤其是授课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惟一性和标准化,这种过度的控制导致教师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与干预,从而对其成长与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但是,说实话,“预设”与“生成”这两个概念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认为后者远重于前者,今天听了陈红、金波、郭蜀宁三位老师的精彩讲座,茅塞顿开,原来“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对此,我就初浅谈谈自己处理预设与生成的一些方法。一、静态预设1.预设学生情况: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2.预设教师情况: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追求的历史教师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知识储备的丰富与积累,并且能够准确把握课标与教材的内涵、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二、动态生成1.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教师应该抱有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教师一定要镇定,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学生的思维是开阔的,没有被老师束缚住。这个时候,要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千万不能居高临下,惟我独尊。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教材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不可打压学生的观点,而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神来之笔”,教师应敏锐捕捉,并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起来,共同研究。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教材超出范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学计划的落实。案例再现:(《六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卷讲评课片段)(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上节课考的综合测试题做一下讲评(鼓舞士气),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刻被点燃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