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一、编排设置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受课时所限,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分章详细介绍,只能相对集中。因此在设计教材结构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和整合。为了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本章对代表性元素各有侧重地选择有重要价值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学习、研究。在编排顺序上,将存在和用途十分广泛的元素硅及其化合物、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其化合物分节编写;突出了硅的“材料”的特性;氯的“资源”的重要性。将与当代环境关系十分密切的硫和氮的氧化物、用途广泛的两种酸——硫酸和硝酸及氨分别合节编写。突出硫和氮的氧化物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硫酸和硝酸及氨的学习,熟悉“化工原料”。这样有分有合,有纵向结构,也有横向对比,突出特点、重点,增加联系和比较。二、地位和功能1、在第三章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2、本章具有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等关于化学反应基本知识的作用3、本章为元素族的概念、元素性质的递变、元素周期表中代表性非金属元素积累感性材料,是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三、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性质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为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如二氧化硅与硅酸盐产品的应用及其发展,氯气的性质与应用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用途,硫酸、硝酸和氨的性质及广泛用途,酸雨的形成等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重点介绍了三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它们分别是氨、硝酸、硫酸,这些知识虽然在课标中都是了解的内容,但仍然需要 3 节课来完成。教科书所介绍的学习内容主要有:⑴ 氮的固定;⑵ 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氨水的成份;⑶ 氨盐的性质,氨的合成、实验室制法和氨的用途;⑷ 硝酸的工业制法及强氧化性;⑸ 浓硫酸的氧化性,及用途。虽然,这些内容仅仅被安排为一节,但其知识点基本上包络了原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氨、硝酸及硫酸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既要把握其要求在了解层次,还要注意相关知识又是中学生所必备的学科知识,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是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关键。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 了解氮气及氧化物的化学性质(氮气与氧气的反应、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② 知道氨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的颜色、气味、溶解性、喷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