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科学与生活” 教学摘要:“生活即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现代课程论也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 生活化正文:“生活即教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现代课程论也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传统的自然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承,过于强调集中统一,把自己孤立、封闭、僵化起来,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体验,从体验中促进理解。因此,科学教学应遵循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有实质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一. 模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在学习《食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往往天天接触的东西容易被忽视,他们并不关注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研究食物的营养问题,根据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在课前我就布置让学生对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调查记录,并自己设计一份最佳食谱,一方面想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产生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想为课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课堂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课前,我把课桌两张合并,把同学四人一组,组成十二个“家庭”。课上,先让十二个“家庭”开个家庭会:讨论今天的午餐准备吃些什么,以达成共同协议并讨论出这样的午餐对人体有什么用?这样做,可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食谱的优点,充分了解各种食品的营养成份,并能各自大胆说出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食谱的想法,让他们能畅所欲言、有所选择,这也是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一个机会。在争执过程中,老师适时地把矛盾的焦点引导到“这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