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七版)(供临床、麻醉、影像、口腔、检验等本科专业使用)微生物学教研室2008 年 08 月前言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它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感染性疾病高度相关。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编写,供临床、麻醉、影像、口腔、检验等本科专业使用。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该课程为 3.5 学分,总学时 80 学时,其中理论 50,实验 30 学时。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研究微生物的生、死,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 “三基”内容。微生物考试:理论 80%,实验 20%。其中实验考核操作和显微镜观测标本及平时实验。理论考核以掌握内容为主,熟悉内容为次,关注当前社会流行的重大疾病的病原。考试为闭卷,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等。 最后希望同学们学好微生物学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时分配表章节标 题学时理论实验合计绪 论202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35第 2、3 章细菌的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