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大泊中心校束晓燕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教学实践是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皮连生,1997)。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美国学者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这样的反思性定向包括:把理论或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实践联系起来;分析自己教学和以实现改革为目的的学校情境;从多种角度审视情境;把动机方案当作自己行动和自己行动的结果,理解教学的广泛的社会和道德的基础”。这样,反思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从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等人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反思性教学,他们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形成超前性的反思,从而形成在实践之前的三思而行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实践中的反思”来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而后教师又进行“对实践的反思”和“为实践反思”,以分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科顿和斯巴克斯·兰格于1993年对反思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①教师选择特定的问题,并从可能的领域内,包括课程、学生等方面广泛地搜集这一方面的资料。②教师开始分析所搜集来的资料,形成该问题的一般框架,同时在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信息。如果搜寻不到类似的信息,教师则可请教其他的教师或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这些信息。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③一旦对问题情境形成明确的框架,教师就可以建立各种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④在深思各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实施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被观察和分析时,教师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从而形成有效的反思环。教师要对哪些方面的内容进行反思呢?斯巴克斯·兰格提出了反思的三种内容成分。第一种是认知的成分,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的。这二种是批判的成分,指的是教师做出教学决策的基础,包括情感体验、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等成分,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等。它深刻地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所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等。第三种是教师的陈述,指的是教师自己的声音,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写作、交谈以及他们对课堂教学所作出的解释等,这种对实际情境的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能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的分析,这样他就能主动地将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需要有一个转换期。在这期间,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对于教师确立正确、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反思后,教师就会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托马斯大学的教育学教授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力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