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与“先学后教”异化现象及其问题诊断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前,广大一线教师经历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不仅已自我觉醒、焕发改革热情,而且已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之中。然而,课堂教学究竟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优质与高效?这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盲点问题。及时化解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与盲点问题,纠偏矫正才能深化改革。一、背景:来自真实课堂实践的信息不久前,笔者应邀参加东北某省的课堂教学研讨会。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学和中学教师现场展示的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使笔者获益颇丰,而感触最深的是“导学案”与“先学后教”的几节展示课。作为大会的评课人员,笔者不便过多“抨击”一线教师的尝试与摸索,而是从如何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作用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等方面,作出“七分表扬、三分建议”式的点评。然而,其中严重的异化现象还是让笔者许久不能忘怀——笔者反复劝慰自己,也许这只是个案吧。随后的三周内,笔者分别应改革开放样板城市的南方某市和地处西南的某省会城市之邀,参加当地的核心城区的教研活动,当大家聊起课堂教学改革新变化时,两地的许多朋友(一线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谈论当地风行的“导学案”与“先学后教”,从他们激烈的言语中可以获知他们的课堂也出现与东北某省几乎一样的异化现象。带着自己的疑惑,笔者向全国许多省份的朋友发出电子邮件进行调查,得到的信息大致相仿——这些被异化的“导学案”与“先学后教”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各地许多城、镇的中小学校,也普遍存在于农村的中小学校。二、问题:异化的“导学案”与“先学后教”当前的“导学案”与“先学后教”异化现象,有诸多表现形式,其中,以下四种形式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第一,探究、合作和问题驱动等必要的课堂活动,被“放羊”式的学生自我辨析题和巩固题所取代,学生的理解性掌握被弱化甚至省略。第二,滥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知学习被“速成”,新授课变成复习巩固课。强化训练变成学习新知的几乎唯一的渠道。第三,“导学案”变成贯穿课堂始终的当堂检测和层层加大难度的系列练习,“导学”的功能退化为“强化”功能。第四,“导学案”替代教科书,教科书资源被搁置。三、问题诊断:误读基本理念、简化多个关系所致深究上述异化现象,反思当下火爆的“导学案”与“先学后教”,值得肯定的是一线教师投入改革、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