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 深度对话——例谈教材分析的角度和方式 清泉镇中心小学:杨晓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对于上课的重要性毋庸讳言。要想备好课,全面、准确、深入地分析教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下面,以案例解读的方式介绍一下教材分析的视角和方式。一、教材分析的视角1.从编者的视角,了解编者意图从文本到课文,是教科书编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尽管编者的意图可以通过单元导语、课后习题、泡泡语等形式渗透出来,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细心领悟。《翠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不论是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教材,都将其选编在三年级。文章先写外形,再写动作,后写愿望,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符合中年级以段落教学为重点的需要。以外形描写为例,文章这样写道“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这段话从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四个方面,采用并列结构,分三层逐一描写。具体到羽毛的描写,抓住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等描写色彩的词语,采用比喻手法,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采用总分句式组合起来。这段描写中体现的“观察事物抓特点,遣词造句善想象,连句成段按顺序”正是中年段语文教学需要渗透和传递给孩子们的。2.从作者角度,领会作品意义叶老在《语文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当然,从课文入手,借助语言文字,可以实现与作者对话的目的。但这一过程是间接的,信息衰减程度较大。比较直接的做法是,跳出文本,走近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振。“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这种感悟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生命生命》一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我们不走进作者,不了解她 12 岁就患上一种无药可治 的慢性疾病,全身百分之九十的关节坏死,如何去理解她对生命的珍爱与珍惜;如果我们不走进作者,不知道她从 12 岁患病到 61 岁去世,整整 50 年的时间里,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保持着一种姿势坐在轮椅上,如何去理解在作者的眼中,生命是奋力求生的飞蛾、是不屈向上的瓜苗、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