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 在体育锻炼中常常出现:运动开始后不久,呼吸急促,胸部闷胀,肌肉酸痛,动作迟缓;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时腹部疼痛、小腿肌肉痉挛;剧烈运动后,感到全身软弱、头昏、耳鸣、眼前发黑、面色发白,呼吸缓慢;在剧烈对抗运动中,常常出现肢体骨折和皮肤流血等诸如此类的现象。然而,缺乏这类常识的人们,有的为之恐惧和害怕,有的帮助方法不当,好心做了坏事,引起不良的后果。那么,在体育锻炼或日常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呢?第一节 体育锻炼中常见运动性问题概述 一、常见问题种类 在体育锻炼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性问题可归纳两类,其一运动性疾病(亦称运动生理反应),它是指由于运动而造成的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暂时破坏,而出现的反应,如腹痛、肌肉痉挛 、运动性昏阙和极点等。其二运动性损伤,它是指体育运动中机体的内部或外部所发生的损伤,如开放性软组织损伤、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骨折等。 二 常见问题发生原因① 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② 身体机能较差③ 运动量安排不合理④ 运动环境较差⑤ 心理素质较差⑥ 解剖生理学特点 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能,促进身心健康,而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会使锻炼者的身心都受到一定的损害,因此,预防于未然就显得特别重要。锻炼者应采取一些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从而使体育锻炼健康安全而富有成效。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预防一、锻炼前应作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但能使基础体温升高、肌肉深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应激性提高和关节柔软性增强等,也能减少锻炼前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二、锻炼后应注意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指在锻炼后通过放松方法使体温、心率、呼吸、肌肉的应激反应恢复到锻炼前的正常水平。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放松,可以防止锻炼后出现的肌肉酸痛,这有助于解除精神压力。三、自我保护 。锻炼者除了认真作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外,也应了解和懂得初步处理锻炼后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的方法。同时锻炼中应密切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 , 及早发现运动损伤的早期症状 , 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四、创造锻炼的安全环境 。体育器具、设备、场地等在锻炼前都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 五、加强易伤部位训练。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 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第三节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一、局部止血( 1 )抬高伤肢法: 用于四肢出血。其方法是将肢体抬高,使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