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 摘 要]《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一份颇具阻碍的刊物。 它的出名,既与美国监理会布道士林乐知密不可分,又与供职于其间的华人编辑息息相关。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一群体,并分析了这批华人编辑在供职《万国公报》时期的活动和言论。[ 关键词 ] 《万国公报》;华人编辑;奉献;基督教;思想转变《万国公报》是美国监理会寓华布道士林乐知开办并主持的一份刊物,之内容多、时刻长、阻碍大而彰名于晚清时期。最近几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切, 《万国公报》 在西学东渐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化运动中的作用和阻碍, 愈益受到中外史学界的重视。只是,一样研究《万国公报》的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万国公报》的开办人与主持人林乐知身上,而很少关注乃至轻忽了这份刊物不同时期“襄理笔政”的几位华人知识分子。诚然,林乐知的名字是与《万国公报》联系在一路的,没有林乐知也就没有《万国公报》。但从实际情形来看,林乐知藉《万国公报》而取得的赫赫声誉,和《万国公报》在晚清时期产生的轰动效应,在专门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一批华人知识分子的默默辛劳。因此,探讨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的关系,分析并评论他们在襄办《万国公报》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对《万国公报》研究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为如下几个问题的考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第一,西方社会福音派( 或称自由派 ) 布道士在华兴办文化事业时如何依托华人知识分子;第二,华人知识分子在晚清西学东渐史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三,晚清时期,一批处于“边际人”地位的华人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冲突的进程中如何重塑他们的价值理念和信仰。《万国公报》的前身是 1868 年 9 月 5 日创刊于上海的《教会新报》。1874 年 9 月 5 日,《教会新报》在出满第300 卷后,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 年 7 月 28 日,因林乐知忙于监理会在华的教会事务及创建中西书院,《万国公报》临时休刊。 1889 年 2 月,《万国公报》作为广学会的喉舌和机关报得以复刊,直至1907 年 12 月停刊。在《万国公报》刊行长达近三十年的时刻里,一批华人知识分子曾前后应林乐知或广学会之聘, 襄理《万国公报》 的笔政, 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沈毓桂、蔡尔康、任廷旭和范祎等人。沈毓桂 (1807 — 1907),字寿康,号赘翁、匏隐氏、平江赘叟、古吴困学居士等,江苏吴江人。他“少负才名,壮年走马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