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下的美国语文潮课-中学语文论文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下的美国语文潮课后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中后期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是在批判现代主义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一定共识,如去中心化,去一元化,反对宏大叙事,反对总体化及确定性的话语系统,强调非理性、差异性,强调反思及批判精神,倡导多元化方法论。在发展过程中, 后现代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的目标观、课程观和知识观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人于 2013 年 9、10 月间访美, 亲眼目睹了美国语文教学中的潮课现象,这类潮课就是受后现代课程观影响而产生的。所谓“潮课”,就是把社会上流行的时髦元素搬到中学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教学。 如芝加哥洛克福德中学的“ 《哈里波特》 与创新作文”课,大急流城东急流中学的“动画片《逃离地球》的叙述艺术”课,芝加哥奥罗拉中学的“游戏 《farmville 》与叙事训练”课, 这些时髦元素融入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的首先是一种感官的冲击和受驱于好奇心的魅惑。“潮课”在美国的勃兴的原因也在于此。一.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随着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教育界也出现了后现代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分为批判性和建设性两种。 前者的特点主要是批判和否定现代课程观,后者则致力于在超越现代课程观的基础上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在知识观上, 现代主义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后现代主义则注重知识的情域性、生成性、内在性。不同的知识观决定了不同的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也因此具有了开放性、多元性、创造性等特征。“去中心化”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内涵表现在消解现代主义中的科学中心主义与主流文化的霸权地位,关注边缘文化、边缘文本及边缘群体。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美国的“新语文课程观”表现出“反对语文学科知识霸权和语文教师课堂权威”的倾向, 寻求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和差异性。这种课程观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知识与学生的对立, 认知与情感的对立”等问题, 都是“语文学科知识霸权”所造成的。因为目前的语文课程设计主要考虑的是阅读知识与写作知识的发展逻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 兴趣和爱好。因此,后现代课程观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兴趣的观照。同时,后现代课程观还主张消解教师的课堂权威。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教师是传递知识的权威, 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