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泰顺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参评论文学校:泰顺县机关幼儿园姓名:包素云联系手机:13362729889题目:《爱也需要教育》爱也需要教育[内容摘要]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对幼儿爱心培养都非常的重视。国际教育组织要求世界各国在确立学前教育的目标时,应重视儿童关爱精神的培养。本文以《纲要》为指导精神,通过分析当今幼儿爱心缺失的原因提出了爱心教育的具体措施,呼吁老师、家长关注幼儿的爱心培养、关注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关键词]爱心分析教育措施一、原因分析:幼儿爱心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因素、家庭环境熏陶、个体因素等:(一)家长们不当的教养方式由于现阶段我国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爱子(女)心切,故孩子在家中基本都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母们误以为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可以使他们吃穿不愁;包揽他们生活上的一切,不让他们动手,可以使他们少受累、少受委屈、少难过;以为这些就是爱孩子的最好表现。正是由于这种扭曲了的“爱”,孩子们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从而造成孩子的任性、易发脾气、只知索取不懂付出等等爱心缺失的行为。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爱心培养等方面都没有任何要求。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爱的情感中断,他们很难去爱人,很难去和同伴合作,长大以后也就很难适应社会。(二)幼儿身心发育的不完善幼儿时期,儿童心理上的两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及心理和行为的无意性。幼儿在2岁半至3岁左右出现“我”的概念,标志着幼儿自我意识的萌芽。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表现出从自身考虑问题,一切都凭自身意志行事,这就是所谓的“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性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其程度因家庭、幼儿园教育的不同而不同。通过良好的教育,可以使幼儿早日脱离“自我中心”。因为,幼儿的心理是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幼儿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随认知的发展而发展。每个幼儿都会有爱心缺失的行为表现,但这并不全是他们的主观动机所导致的,而是由于幼儿身心发育不完善的原因。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教育跟不上,这种偶发的行为会形成稳固的习惯,以后再纠正就会很难。(三)同伴交往机会的匮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大人们都不清楚住在同一单元的都有哪些人,更不用说窜门了,孩子们就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匮乏,导致幼儿的玩伴大多都由自己的父母或祖辈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基本上都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家长迁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四)不良信息、传媒的影响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幼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多方面信息的冲击。幼儿接触的主要传媒是电影和电视,特别是电视进入了每一个家庭后幼儿每天用于看电视的时间很多,电视中的一些内容,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样板。在一些劣质的动画片中,冲斥着暴力与血腥的情节和内容,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这些行为,从而使孩子们的世界变得冷酷、残忍和自私。同时,表现正面的、充满关爱、有着积极向上意义、富有爱与同情心的作品,却在孩子的生活中淡化了。从而缺失了爱心、善良、同情等天性,而变得冷酷无情。二、爱心教育的具体措施: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一)营造爱的环境――以氛围打造爱的基础1、创造友爱的家庭氛围:父母、祖父母、亲戚朋友之间关系亲密,相互尊重、关怀、照料。孩子置身于这种和睦融洽的气氛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与邻里互帮互助,友好相处。对于他人的疾痛、困难,乐于相助。即便遇上不公平、不讲理的邻居,也能心平气和。长此以往,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逐渐学会与人和善相处,就会效仿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总之,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富有爱心的家庭环境,在这样和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