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廉洁演讲稿 中华浩瀚五千年,铸就文化之魂,不仅创造了自强不息,亦酿出清正廉洁之风。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四维”之一,又被视为“仕者之德”。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有不少人在谈论廉政,而庶民百姓,也都企盼官员能够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三国时期,蜀国与魏国、吴国相比是最弱小的国家,尤其是在刘备去世以后,刘禅继位。但在诸葛亮精心辅佐和谋略下,三国鼎立之局面达 70 年之久。蜀汉丞相诸葛亮,戎马一生,东联孙吴,北抗曹魏,屯兵汉中,六出祁山,病逝于两军阵前;为人处事公正严明,法不恕己;两袖清风,以他一生的实践,成为中国历史上廉洁勤政的楷模。正是由于诸葛亮清正廉洁的表帅作用,君臣相互信任,大家都是兢兢业业为国家、为社稷而工作,很少勾心斗角,所以,政顺,人和,国自昌。他在向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成都有桑八百棵,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不仅是诸葛亮一生廉洁从政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高级官员的一份家庭财产申报表。诸葛亮死后,刘禅派人去丞相府清点财产,“皆如其所言”。要知道,诸葛亮虽贵为丞相,相当于当今的国务院总理,但在当时他的这些待遇只当于享受了一个乡科级的待遇。诸葛亮不仅生前生活俭朴,也是丧事从简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简短的几句话至真至诚,在厚葬成风、讲究豪奢的三国魏晋时代,惊世骇俗,感人寰,泣鬼神,记得有一次为客人讲解,当他听说诸葛亮要求草草埋葬自己时,泪光盈盈感慨不已。就是在文明进步的当代,依然感人备至。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连抗金名将岳飞亦被感动不已。武侯墓内有一块岳飞手书的《出师表》壁刻,据说是南宋绍兴 8 年,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午夜展读出师表,联想国事,不觉热泪盈眶,夜不能寐,于是他坐到天亮一口气抄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表文。我不懂书法,第 1 页 共 2 页却看得懂将军的笔法犹如奔腾咆哮的黄河,龙飞凤舞,一气呵成。一个男儿的满腔热血就这样洋洋洒洒在刚劲的文字里。修身与治国,淡泊与廉洁,学习与成就,都是相辅相成,也是相通的。诸葛亮一生致学淡泊,为官廉洁,他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钱财,正确对待荣誉,正确对待自己,为当时蜀国的大小官员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