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幼儿阶段,主体性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往往表现为自我意识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但幼儿期主体性的发展却是其将来发展的“星星之火”,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培养。 一、创设宽松的一日平台,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幼儿的自信感。心理学家指出: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发挥的一般条件是心里的安全和心里的自由。因此,教师要善于扮演好各种角色、为幼儿创设安全、自由的活动空间。一是做亲切的长者。当幼儿入园时热情主动地和幼儿打招呼,用拥抱、拉拉手等爱抚的动作表示欢迎。当幼儿遇到困难时,用关切的动作表示安慰和鼓励。二是做亲密的朋友。每当和幼儿在一起时,有意和幼儿谈话聊天,经常询问幼儿家里的情况和他们最喜爱的人和事。幼儿过生日了,送上小小的礼物或举行生日庆会表示祝贺。每当组织幼儿游戏时,全身心投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跑跳、躲藏、嬉戏。三是做耐心的听众。当幼儿说话时,尽量蹲下身子用平视的目光注视幼儿,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即使幼儿说的话不连贯、不清楚,也能微笑着点头表示认可并耐心地指导……于是,在这样充满慈爱、宽松、友好的教育环境中,幼儿随时感到自己被呵护、被尊重、被接纳,感到安全自由,从而会表现的无拘无束、活泼主动,敢于和乐于参与到教师为他们精心安排的每一个活动中。其次,要帮助和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尝试自立。幼儿的一日活动有许多内容表现在吃、喝、拉、撒、睡等方面,大多幼儿为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于父母的包办代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在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教师要尽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做自己能做的事。首先要耐心示范,激发幼儿动手的愿望。如示范怎样穿脱衣服、系扣子、拉拉锁,如何分清左右穿鞋系鞋带,如何拿勺子、用筷子、盛饭以及整理玩具等。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幼儿体验吃饭、穿衣、系鞋带、整理东西、擦桌、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这些在成人眼里轻而易举的事,对于幼儿的确不容易,一方面由于他们身体发育还不完善,另一方面他们习惯依赖于大人,生活自理往往力不从心,动作不是慢就是错,如果教师和家长因此而一味地包办代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只会越来越差。所以教师不但要耐心的示范,还要积极的引导,放手让幼儿反复体验和感受。如来园了,让幼儿自己脱衣脱帽放回衣帽间;起床了,让幼儿自己穿衣、穿鞋,练习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