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教案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读。1、借图激趣。同学们,你们到过香港吗?看过香港的美景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香港去看一看。2、展示电脑课件①出示中国地图,指出香港位置,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情况。②出示香港夜景录象。③提问。看了这些片段,听了介绍,你想说什么?激发学生自由表达,加深对香港“美”的感受。3、出示课题,齐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读,整体感知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乐意学习。因此,语文老师每堂课都要讲究开场的艺术。教学过程中课件的播放,为学习课文创设了一种情境,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架起了教路、学路与作者思路之间的桥梁。三个步骤的设计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诱发其情感,引发其探索的兴趣,为随后学生的“敢问、乐问、善问”作好了铺垫。 二、围绕课题、中心句质疑、提问,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围绕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香港是‘东方之珠’?” 生:“为什么要以‘东方之珠’为题目?” 师:这些问题提得真好!针对课题质疑,有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来提出疑问。(课件出示:“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生齐读,自由读。) 师:读着这句话,你想弄明白什么? 生:为什么说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你是个会思考,会提问的孩子,掌声送给你!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香港的沙滩是迷人的? (师板书:沙滩 迷人) 生:为什么香港的公园是著名的? (师板书:公园 著名) 生:为什么香港的街市是繁华的? (师板书:街市 繁华) 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板书旁边依次加上三个“?” 师:同学们的心中有很多疑问,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学生紧扣课题、中心句质疑问难,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生发现的问题,层层递进,虽然水平各异,但因为他们是自己生疑,点燃思维的火花,自然为下面的“自主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三、研读释疑,读中感悟。 师:为什么说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呢?请同学们反复阅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看看课件,自由说说你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师指出香港的地理位置,体会“南大门”,然后课件再出示香港浅水湾的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