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质课的教学特点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模式。特别是老教师,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角色地位没有转变,导致“新课标”实施没有落到实处。 在我看来,新课程标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在使用北师大版数学新课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高谈阔论,情绪高昂,数学课像科学课一样,做起了实验,学生常作一些工艺品、小制作等。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我就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萝卜或土豆和小刀,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切截,对做得好的在讲台上进行展示,老师带上印泥,让学生切出来的截面印上印泥再盖在白纸上,截面的形状就出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也高,就是成绩差的学生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再比如,七年级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第七节:《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事先让学生带来大的硬纸板,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并展开想象,用自己做的七巧板拼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大众化数学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结合使用新课程的实际,我个人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数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育”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智慧的指路人。 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爱护学生,另一方面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 2、数学课堂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课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多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