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讨论:“孩子,你听的见吗?”此文来自一本幼教杂志中的话题讨论,这一话题困扰了许多老师,我觉得也正是发生在我们孩子身上令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根据这一话题我也搜集了一些相对解决策略,肯定不够全面,也希望通过此次读书交流能收集更多的好的建议与策略能够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去…… 例如在我们的教学中:“豆豆快快收玩具,排队集合了”。过渡环节中,无论老师怎么叫、怎么喊,总有些孩子都像没听见一样,对老师的口头指令不搭理、无动于衷,常常需要老师亲自“出面”走到孩子身边领一把、帮一下才行。老师也采取了“第一名收好玩具排队就和老师拉手”、“先洗手先听故事” “安静了我们就出去玩”等方法进行鼓励引导,虽然一开始还有些效果,但久而久之,当孩子们已习惯后却一点效果都没有。我们老师之间也一直在交流: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管了,为什么班上这样任凭老师磨破嘴皮子,就是“听不见”的孩子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对于老师在生活环节中的指令、引导语听不进呢?相信上述案例应该也是每位老师的烦恼,在我们班,这种现象是时常发生的,无论老师在一旁喊了多少声,说了多少次,他们都无动于衷。或许刚开始,孩子和老师刚刚认识,他会很听你的话,可是长时间的接触,孩子们已经完全熟悉老师,摸透了老师的脾气,那时不管你采取“怀柔政策”还是“强硬措施”,对孩子们来说没有任何效果;其实如果从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就觉得这很正常了。我想这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年龄小,自控力差,还有的孩子是因为把在家里的坏习惯带来了,比较自由散漫,他们根本没分清楚时间、场合,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更大的耐心,积极引导,鼓励为主,“惩罚”为辅,当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不能一切都随着孩子,要宠爱有度!还有就是孩子们必定还小,缺乏一定的集体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他不愿和同伴们一样一起快速停止手上的事情,可能另有原因吧。有可能太投入了,太集中注意力了,而导致没听见来老师的指令。这就需要老师或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用言语,行动等各种方式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换幼儿被动接受为开心执行直到最终的自觉意识行为,相信我们的幼儿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将生活的更快乐。针对这一问题,我还对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使我认识到了自身教育行为的缺失,并在《指南》的引领下,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逐步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幼儿园,教师的“指令”就是指教师(说话者)想让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