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奖拷问院士制度中 国本土的科学家终于获得诺贝尔奖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实现了中国科学家获诺奖零的突破。中国人为此欢呼雀跃,媒体将此置于消息头条,《北京晚报》 破天荒地出了号外,全版套红予以庆祝!而社交媒体微信上则是相关消息“刷屏”!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喜悦之情。但 是,在人们高兴的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一个土生土长未出国留学、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未获院士称号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 SCI 论文(国际期刊)的所谓“三无”科学家,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疑问同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一起在网络上传播,一些主流的网站如人民网、凤凰网等刊登了 相关文章,而微信上相关的文章更是被被广泛转载。对 于屠呦呦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人们倒是觉得可以理解,认为这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但对于她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则需要探究这些文章 还举出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等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却落选院士的科学家,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当上 了院士,说明中国的科技体制,尤其是院士制度值得检讨。这些拷问是好事情!可以借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东风,推动中国科技体制进一步改革,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不过,我觉得借由屠 呦呦的获奖,还应该对中国的科技工作做更深的思考!不可否认,虽然这两年国家在科技计划管理、院士制度上有较大力度的改革,中国科技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还存 在不少问题,但是屠呦呦的获奖却恰恰在这方面提出反问。她的获奖研究工作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那么问题是那个时候中国全 国上下都在搞政治运动,“街头武斗被迫让试验转入地下;医生在中国南部热带山区中进行临床试验时,只能以糙米和蔬菜果腹;其他医生步行进入胡志明市治疗越 共病患”(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这样极其糟糕的环境,科研人员为何却能做出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所以,认为只有好的科技制度下才能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萨 米·马哈鲁姆(Sami Mahroum)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创新与政策中心的主任,他用各国制度和创新指数的关系说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民主,并不是国家创 新能力的制度基础。曾在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福布斯》杂志当过编辑,爱尔兰籍的著名媒体人埃蒙·芬格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