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现在,各方面都行动起来了。党中央确定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得到贯彻,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氛围已经形成,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脱贫攻坚成绩显著,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 1000 万人,累计脱贫 5500 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2012 年底的 10.2%下降到 2016 年底的 4.5%,下降 5.7 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我国贫困问题具有区域性特征。1986 年启动国家大规模减贫计划时,就划定过 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我当时工作的宁德地区就属于 18 片中的闽东北地区。那时,即使东部地区也还有许多群众生活非常困难。经过30 多年持续努力,当年的贫困地区大部分已经改变面貌,群众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总量上看,2016 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 4300 多万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 1100 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在群体分布上,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在脱贫目标上,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难度较大。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主要难在以下几种地区:一是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贫困发生率普遍在 20%左右。二是深度贫困县,据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最困难的 20%的第 1 页 共 9 页贫困县所做的分析,贫困发生率平均在 23%,县均贫困人口近 3万人,分布在 14 个省区。三是贫困村,全国 12.8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居住着 60%的贫困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村两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强,四分之三的村无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