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质数》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 5 节“找质数”。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活动,认识、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按照数的本质特征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会产生不同概念的数。如果按是否是 2 的倍数这个标准去分类,自然数被分为奇数和偶数,这个特征是数外在显示出来的,我们只需要通过个位上的数字去判断就可以了,是显性特征,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和接受。而质数、合数则是根据因数个数的特征去分类,一个数因数的个数完全是他内在的属性,不能通过外在的形式去判断,这个特征是隐性特征。所以我想正因为如此,怎样引导学生找到这个隐性特征,想到因数的个数,并把它作为分类的标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根据前面“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继续按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教材“用 12 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继续拼长方形,找出 2—12 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拼图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小正方形个数、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与小正方形个数的因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这样的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这些数分为两类,并揭示质数、合数的概念指出“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整节课比较关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质数与合数的特征,通过开展有思维层次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属于数论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课堂中创设了让学生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将抽象的找质数活动换成有操作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会质数与合数的特点,逐步发现规律,促进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概念,丰富了对质数特征认识的直观经验。同时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分类中认识质数与合数,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初步的教学设计的想法是想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上,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