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就是适度教育 文|李奇勇(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 全部是工业流程中的那些标准,这样的教育怎么能有活力,怎么能有温度?素质教育,在我看来就是适度教育。 一、我们的教育是否有些“过度”了? 技术化:老师有标准、好课有标准,教育沦为“流水线”? “技术化”,老师把一堂课上得精而又精,每一分钟站在哪里笑,站在哪里看,板书从哪边开始写,字写多大,让哪个学生互动……精细到这个程度,全部是工业流程中的那些标准,这样的教育怎么能有活力,怎么能有温度? 技术化还反映在评价上,流行的评价标准有可操作性吗?猜想一下,老师们拿着这些东西怎么办?不再去研究人,就研究这些技术指标已经够老师们受的了这些东西太严密、太技术化了,你就发觉运行成本很高,折腾死人。长此下去,学校没有文化、没有特色,不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但是这样的教育却大行其道,因为这种教育容易比出高低,容易出成就、出名师,容易产生专家。 神圣化:社会问题和矛盾不能解决之时,人们通常会追问教育 “神圣化”,技术化达到极致是一种神圣化,另外还有一种神圣化是脱离实际的政治和道德上的拔高。 但把教育摆得高高在上,也应该有足够的配套。比如老师的收入,如果可以达到当地人均工资的两三倍,就必然可以吸引人群中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对老师赋予更多更高的道德楷模功能也就顺理成章。否则,这个圣坛就是虚的,徒有虚名、名不符实,问题就大了。 功利化:教育功利化,所以才有“读书无用”论 “功利化”,这里的教育功利化并非仅仅指用教育来赚钱,更多的是指教育的培养方向、教育理念过于功利。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等等。 同时,发现很多人读完大学还是找不到工作,这样就引发另外一个极端观点——读书无用。教育的功利化表面上看是强化教育,其实走到极端就是反过来的“读书无用”,极大地伤害了教育。 二、适度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合适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素质教育,在我看来就是适度教育。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功能过度:教育不是万能的,基础教育不能包打天下 第一,功能过度。基础教育不过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成长为社会人,可以在人类社会中养活自己、生儿育女,过上普通而平凡的正常人的生活。基础教育,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为物质财富和世俗幸福“埋单”。把教育当作是万能的,这就是功能过度。 内容过度:看看书包都会吓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