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亭送别 》 第 1 页 共 17 页长亭送别王实甫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学习目标: 1.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⑵ 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导入新课:有人曾说:“爱情, 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情,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投影:板书课题、作者)。 《 长亭送别 》 第 2 页 共 17 页元杂剧: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又称为“戏曲”,这是因为“曲”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性质来说,中国戏曲实在是一种带舞蹈成分的歌剧。元杂剧的基本特点:一.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二.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__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不同的宫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化,也是同剧情的变化相对应的。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