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侵染,让心灵体察心灵——两教《湖心亭看雪》 案例背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老师准备时间不太充足时,常常从文言文单元讲起。在他们看来,文言文是死东西,有规律可循,较容易把握。可是,一旦讲开了,他们发现,学生的“意志力”有限,很快就患了文言文疲劳综合症。此时,老师们往往一筹莫展;或者硬着头皮讲下去,或者拿考试来吓唬学生,或者“画饼充饥”:坚持,坚持,下个星期,我们就转入现代文单元的学习了。有时候,为了迁就学生,我们将文言文的学习与现代文交叉进行,仿佛文言文是一个无味的馒头,需要蘸点果酱或辣椒酱什么的佐料才能勉强下咽似的。因此据我看来,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教法僵化,程式固定。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疏通词语、归纳词语现象,作“内容分析”。二是目标单一,“言”“文”割裂:一种是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另一种是脱离双基,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以上两个问题一言以蔽之:有“言”而无“文”。这使得学生面对的文本只是一串串冰冷僵死的汉字符号,没有鲜活的生活情景,没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没有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这样自然就磨灭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新课标提出,“学生应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言文的学习,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又能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渲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那么,当今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带给学生一份审美与情感的愉悦呢?下面,我想以我两教《湖心亭看雪》为例,来谈谈自己的认识。案例过程:(一)第一次教《湖心亭看雪》 片段描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1. 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1)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4) 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1. 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象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