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刘云艳邮箱: liuyy@swu.edu.cn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的含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案例一• 案例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当个体心理感觉幸福,对自己、自己的生活角色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到满意的一种积极状态。有学者强调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它的一端是心理疾病或障碍,另一端则是人格健全,中间是有心理机能正常或其它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的关注点:一是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二是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二)如何理解幼儿的问题行为• 1. 正常行为的标准• 正常与不正常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两极是正常与不正常,大多数幼儿的行为间于两者之间,所以,一般幼儿都有程度不同的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如正常儿童也会发脾气,问题行为指经常发脾气。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要轻易给儿童的问题行为戴帽子。2. 问题行为• 问题指等待解决的困难,有困难亟待解决的幼儿行为,可以视为问题行为,但是由于幼儿的成长性,判断是非能力差,有可能产生一些使成人为难,不易解决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简单视为问题行为 3. 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 • ( 1 ) 行为不足• 行为不足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不发生,如很少与同伴交流,或不愿意与同伴交往等• ( 2 )行为过度:行为过度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频繁洗手,经常咬指甲等• ( 3 )不适当行为:不适当行为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当的情景中产生,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不发生,如玩具放在垃圾桶,悲伤时大笑,欢乐时大哭4. 幼儿问题行为的种类• 1 )神经性行为:如强迫性行为(如反复玩手指,卷衣角等)、歇斯底里行为、神经性失声、心因性不食等;• 2 )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如过度焦虑所引起的神经质的敏感、多虑、害怕、烦躁、焦虑、抑郁、过分依赖父母、教师、或与别的孩子关系紧张、甚至敌对等;• 3 )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如性格显著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