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儿歌促小班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养成 高资中心幼儿园 凌秀梅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对自己班级的老师都能有礼貌的问好,但是,在走廊或校园里,见到其他班级的老师或家长就不会问候。老师的反映,孩子们的表现,着实让我感受到了:这些家中的小太阳、小公主们在礼仪行为上的缺乏,而将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一代的少年儿童应该继承我们的传统美德——做一个讲礼貌、懂礼仪的文明人。因此对孩子们进行礼仪常规的教育十分必要。孩子们处于独生子女的环境,受家庭的过多呵护,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几乎没有接受过尊重他人的教育。其次,由于家长工作忙,许多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人对孙子的话言听计从,所以甚至孩子用手指着他们的鼻子跟他们嚷嚷,他们也不生气。现在的家长大多只关心孩子的智力成长和身体健康,很少有家长注意对孩子礼仪、礼貌上的教育。 儿歌简短明快,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 因此儿歌经常会把深刻的教育意义寓于短短的诗句中,使幼儿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让幼儿懂得掌握一些活动常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的规范,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应该学习什么等。我们可以通过以儿歌为载体,改善班级幼儿礼仪行为意识较淡薄的现状,解决幼儿礼仪交往中存在的缺乏主动性、持久性的问题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为幼儿一生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通过学习儿歌、童谣,让孩子们在儿歌的诵读中、童谣的对话中了解文明礼仪,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一、结合生活,有机渗透礼仪内涵 幼儿到了小班,他们情感的有意性开始增长,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明显提高,还能主动地和同伴进行交往。一些简短易懂、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的儿歌可以促进幼儿语言以及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我们不仅可以在主题活动中融入文明礼仪的儿歌,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也可以有机地渗透礼仪,因为“学习”的内容来自于“生活”,“生活”的内容也可以来自于“学习”。于是我结合平时的主题,运用集体、小组、个别化活动的形式,将文明礼仪渗透在儿歌中。1.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可以帮助幼儿梳理相关文明礼仪的经验,得到认知及情感上的提升如主题活动中结合敬老节,通过儿歌《全家乐》的欣赏与学念:“爷爷年纪大,头发白花花,我帮爷爷脱鞋袜,爷爷笑哈哈;奶奶年纪大,走路晃又晃,我给奶奶倒杯茶,奶奶笑哈哈;爸爸和妈妈,一齐把我夸。”使孩子们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