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来自体验 文化濡染心灵——记山东校园文化之旅范璟梅 山西灵丘一中 034400山东之行,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东西,也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这些认识是基于“听到的看到的”但却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索。 教育其实不单单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表面的东西,它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我们看到的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楼是显性的,而我们看不到的是这些显性背后的、内在的东西,即教育教学的隐性范畴。我觉得这几个学校的成功秘诀无一例外的在于隐蔽性的东西做得好。这个隐性范畴即文化。教育需要由文化做支撑,才能是生动、活泼、深刻、优秀的教育。在杜郎口中学有剪纸文化,学校礼堂里贴满了剪纸作品,杜郎口人把教育融入到民俗文化之中;有反思文化即“严格是最大的关爱,批评是最好的福利,否定自我是最大的进步;我不足,我改正,我进步,我快乐,我付出,我幸福。每个人的口袋里,揣着两把尺子,一把衡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衡量自己的不足。”还有自主文化,即“我参与,我快乐;我展示,我精彩;我自信,我成功。”“凡事心甘情愿,一切变得那么简单”、“唯有自主,才能高效”。不仅如此,校园的走廊里、教室内外的墙壁上、楼梯的台阶上、楼顶的横梁上......,凡是能够写字的地方,都有名人格言警句,或是他们自己编写的哲理性语言,还到处张贴有地方色彩的传统文化标语或有关于聊城的历史、地理特色的标语,就连枝叶繁茂的校园也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除此之外,在杜郎口中学无论你走到哪儿,看到的学生或者老师都是那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充满激情与活力,这种激情的迸发,我想得益于齐鲁大地孕育的刚健、自强不息的文化底蕴,山东是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孔子治《易》而尚“刚健”,把“刚”作为仁的一个重要德目,并身体力行。他周游列国,积极地宣讲和推行他所倡导的仁政,虽“知其不可为”而仍然“为之”,虽“惶惶如丧家之犬”,却仍然“为之不厌”。晚年的孔子把救世救民的希望寄托在培养学生上,仍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易经·象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儒家入世、救世精神的真实写照。杜郎口中学的成功也源于自身发展的曲折历程。杜郎口中学在逆境中重生,练就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在校园中到处洋溢着拼搏、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学生,也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所以,丰富的校园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渊源、于绝境处求生存的魄力,这是杜郎...